(1)花叶病毒病:幼苗期感病,子叶变黄枯萎,幼叶为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,植株矮小。成株期感病,新叶为黄绿相间的花叶,病叶小,皱缩,严重时叶反卷变硬发脆,常有角形坏死斑,簇生小叶。病果表面出现深浅绿色镶嵌的花斑,凹凸不平或畸形,停止生长,严重时病株节间缩短,不结瓜,萎缩枯死。
(2)皱缩型病毒病:新叶沿叶脉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,叶形变小,出现蕨叶、裂片;有时沿叶脉出现坏死。果面产生斑驳,或凹凸不平的瘤状物,果实变形,严重病株引起枯死。
(3)绿斑型病毒病:新叶产生黄色小斑点,以后变淡黄色斑纹,绿色部分呈隆起瘤状。果实上生浓绿斑和隆起瘤状物,多为畸形瓜。
(4)黄化型病毒病:中、上部叶片在叶脉间出现褪绿色小斑点,后发展成淡黄色,或全叶变鲜黄色,叶片硬化,向背面卷曲,叶脉仍保持绿色。
苗期发病时子叶变黄枯萎,幼叶现浓绿与淡绿相间花叶状。成株发病新叶呈黄绿相嵌状花叶,病叶小略皱缩,严重时叶片反卷,病株下部叶片逐渐黄枯。瓜条发病表现为深绿与浅绿相间疣状斑块,果面凹凸不平或畸形,发病重的节间短缩、簇生小叶、不结瓜,致使萎缩枯死。瓜条发病现浓绿色花斑,有的也产生瘤状物,引起果实成为畸形瓜,影响商品价值。
侵染循环
黄瓜种子不带毒,主要在多每年发生宿根植物上越冬,由于鸭跖草、 反枝苋、刺儿菜、酸浆等都是桃蚜、棉蚜等传毒蚜虫的越冬寄主,每当春季发芽后,蚜虫开始活动或迁飞,成为传播此病主要媒介。发病适宜温度20℃,气温高于25℃多表现隐症。瓜绿斑花叶病毒(GMMV)经摩擦,土壤传播,体外存活期数月至1年。该病毒很容易通过手、刀子、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块及病毒汁液借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毒,进行多次再侵染,田间遇有暴风雨,造成植株互相碰撞,枝叶摩擦或锄地时造成的伤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径。
发生因素
田间或棚室高温发病重。温度高、日照强、干旱的气候条件,缺水、缺肥、棚室中间杂草丛生,以及附近有番茄、辣椒等茄科作物和甘蓝、芥菜、萝卜、菠菜、芹菜等作物,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。
防治方法
1.农业防治 (1)选用耐病品种,如津杂2、3、4号,民春密刺等。(2)培育壮苗,适期定植,一般当地晚霜过后,即应定植,保护地可适当提早。(3)配方施肥,加强管理。(4)农事操作应小心从事,及时拔除病株,采种要注意清洁,防止种子带毒。(5)打杈、绑蔓、授粉、采收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,中耕时减少伤根,浇水要适时适量,防止土壤过干。
2.物理防治 种子经70℃处理72小时可杀死毒源。
3.药剂防治 (1)磷酸三钠。用10%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后,用清水冲洗2~3次后晾干备用或催芽播种。(2) 发病初期喷5%菌毒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,或3%三氮唑核苷水剂(爱诺倍达)500倍液,或0.5%抗毒剂1号水剂250~300倍液,或20%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20%盐酸吗啉胍·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20%病毒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植病灵、宁南霉素、病毒A、菇类蛋白多糖等。另外混加硫酸锌25至30克,硼肥20克,天然芸苔素5克,配合杀蚜剂每5至7天喷一次,连续2至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