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瓜腐霉根腐病
英文名 Cucumber seedling Pythium root rot


病原 结群腐霉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.和卷旋腐霉P.thiumvolutum Vanterp et Trasc.。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称结群腐霉和Pythium volutum Vanterp.et Trasc.称卷旋腐霉,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。结群腐霉在CMA上25℃条件下培养,气生菌丝铺展状,白色茂盛,菌丝直径3~5微米,孢子囊由菌丝状结构和瓣状结构组成,大小55~140×6~18微米;藏卵器球形或近球形,顶生或间生,偶见2个连生,大小24~30微米;雄器异丝生,弯曲,棒状或钩状,顶生在雄器柄分枝末端,大小7~15×4~7微米,每藏卵器着生3~7个雄器,多为5个;卵孢子球形,平滑,不满器,直径19~27微米,壁厚1.4~2.4微米。
为害症状
主要侵染根及茎部,初呈水浸状,后于茎基或根部产生褐斑,逐渐扩大后凹陷,严重时病斑绕茎基部或根部一周,地上部逐渐枯萎。纵剖茎基或根部,导管变为深褐色,后根茎腐烂,不长新根,植株枯萎而死。
侵染循环
病原以卵孢子在12~18厘米表土层越冬,并在土中长期存活。春天,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,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。此外,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,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腐霉猝倒病。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,借灌溉水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,病菌侵入后,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,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,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。
发生因素
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,借雨水、灌溉水、带菌粪肥、农具、种子传播。
春季床温较低时发病,土温15~16℃时病菌繁殖速度很快。土壤高湿极易诱发此病。幼苗子叶中养分快耗尽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,抗病力最弱,或光照不足,遇寒流或连续低温阴雨(雪)天气,苗床保温不好,病菌会乘虚而入。
防治方法
(1)农业防治:
苗床应选在避风向阳高燥的地块,要求既有利于排水,调节床土温度,又有利于采光,提高地温。育苗床必要时更新床土,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生产上多选用老菜园中的土壤作为床土,虽土壤肥沃,但土壤中病原也多,因此应设法选用新土。必须用旧床土时,应把表层园土在加热的铁板上高温灭菌或用开水烫过。
(2)药剂防治:
①床土消毒 按每平方米苗床面积的营养土搀入50%拌种双可湿性粉剂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,或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,或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,或五代合剂(用五氯硝基苯、代森锌等量混合)8~10克的剂量,将药剂与营养土混匀后再装营养钵或作营
养土方。
②种子消毒 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浸种的方法进行种子消毒,浸种后催芽,催芽不宜过长,以免降低种子发芽能力。黄瓜种子用50℃温水消毒20分钟。用70℃干热灭菌72小时后催芽播种也有一定效果。
③药剂防治 发现病苗立即拔除,并喷洒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或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40%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,或70%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70%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69
%安克锰锌1000倍液,或72. 2%普力克水剂400倍液,或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15%恶霉灵(土菌消、土壤散)水剂1000倍液等药剂,每平方米苗床用配好的药液2~3升,每7~10天喷1次,连喷2~3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