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 物 医 院
 | 植物医院网站首页 | 科技论坛 | 植物医院 | 农药科学使用 | 急救站 | 涉农法律法规 | 生活小窍门 | 培训中心 | 一点通 | 优秀农药库 | 意见建议 | 曝光台 | 站略方案 | 

更多链接...
  您当前位置 -> 植物医院  

白绢病防治技术

 



  • 病害名称:  白绢病 


    病原病菌 :(病原菌学名):  Corticium rolfsii Curzi 


    危害与诊断:

      主要为害茎基部。最初茎基部产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成逐渐扩大,稍凹陷,表面生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。发病后期,植株病部和地表上的菌丝体结出很多油菜籽状菌核,最后导致植株萎蔫、死亡。 


    病原病菌的性质:

      菌核在土壤中越冬,第二年生出菌丝,形成侵染源。 


    发生条件与对策:





      主要为害露地栽培黄瓜,从6月至秋季常发病,尤其是连续降雨并持续低温时,为害严重。要避免连作,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。利用秸杆覆盖地面,防止病原菌飞溅。病果和病叶,应立即摘除并烧毁。 


     白绢病



       末期症状:茎基部和色,全株萎蔫(右)。


     


    病害名称:  蔓枯病(小球壳) 


    病原病毒

     (病原菌学名):
      Mycosphaerella melonis (Psseruini Chiu et Wallker 


    危害与诊断:

      主要为害茎基部,初生油渍状病斑,表面变白,出现裂痕。有时溢出胶状物。病斑上密生小黑点(分生孢子器)。叶部病斑为圆形,淡褐色至灰褐色,比炭疽病斑大,边界不分明;常在叶脉之间呈扇形扩展,病斑部位容易破裂。


     病原病毒的性质:

      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形态附在病株残体上越冬,翌年生出孢子向四周飞散,形成侵染源。 


    发生条件与对策:





      当地温达到20℃以上时开始发病。大棚、小拱棚栽培的发病早于露地栽培。露地栽培时,在梅雨期雨量大、尔后持续晴天、气温骤升的年份发病严重。土壤中盐类浓度增加可引发大棚内的病害。另外,根癌线虫多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。由于该病菌由土壤传播,要选用无病床上。染病床上应加以消毒,并从无病株采收种子。育苗后,要尽量减少移植伤口。加长轮作年限,避免连作。栽培时要选择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。大棚内采取地下供水,可减少病害发生。


      蔓枯病(小球壳)



       茎症状:常发生于接近地面部位,初期油渍状,后期形成灰白色病斑。


     蔓枯病(小球壳)



       叶片:初期出现淡褐色至灰褐色圆形病斑。


     蔓枯病(小球壳)



       由叶缘扩展,为叶脉所限,呈扇形。病斑部位新年观察许多褐色小粒(分生孢子器)为诊断的主要依据。


    病害名称:  苗立枯病 


    病原病毒

     (病原菌学名):
      Pythium debaryanum Hesse Pythium cucurbitacearum Takimoto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 


    危害与诊断:

      德巴利腐霉和南瓜腐霉菌侵染:发芽后不久的幼苗,茎部呈水渍状软化、倒伏,进而枯萎。茎基部变细。 立枯丝核菌侵染:幼苗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,易破裂倒伏、枯死。大一些的秧苗茎基部的病斑凹陷,是虫食痕状,一般不倒伏、枯死。种子发芽时染病,则不能破土而山。


     病原病毒的性质:

      德巴利腐霉和南瓜腐霉是霉菌,同病株残体在土地中越冬形成侵染源。立枯丝核菌是属于担子菌类的霉菌,同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侵染源。该由有数种变型,其中低温性细菌导致苗立枯病。 


    发生条件与对策:





      多湿状态及大棚栽培条件下发生较多。早晚骤冷,可助长该病害的发生。因此,要注意保温,还应注意通风换气,降低温度。  苗立枯病



       症状:德巴利腐霉菌引起的苗立枯病,接近地面部位呈淡褐色水渍、变细。


     


    病害名称:  灰霉病 


    病原病毒

     (病原菌学名):
      Botrytis cinerea Persoon 


    危害与诊断:

      在凋谢的花瓣上生出灰色霉层。幼果染病,呈黄褐色软腐。叶边缘部位出现灰褐色大型圆病斑,密生有灰色霉层。


     病原病毒的性质:

      病菌以菌丝、分生孢子及菌核形态附着在病株残体在上壤中越冬,形成侵染源,附着花凋谢的花瓣上伸出菌丝后蔓延;接着侵染幼果。染病花瓣飘落到叶片,在叶片上形成病斑。 


    发生条件与对策:





      一般常发生于多湿条件下,但无梅雨时节也有了发生。露地栽培时,发生于6一7月大棚栽培则全年都有发生,若药剂防治不力,为害十分严重。 作为防治对策,应防止病原菌与土粒一同反溅到下部叶片上,肥料要充足,以免脱肥。玻璃温室、塑料大棚及小拱棚要注意通风换气。小拱棚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,掀开薄膜换气。


      灰霉病



       最初期:刚刚凋谢的花瓣上形成灰褐色霉层。


     灰霉病



       初期:果实顶部染病,软化后,分泌出透明汁液。 


    灰霉病



       叶片:由凋谢的花瓣引起叶片发病,形成淡褐色轮廓部分明的大块病斑。 


    灰霉病



       茎:由雄花发病,侵染相邻茎蔓。


    病害名称:  褐色小斑病 


    病原病毒(病原菌学名):  


     危害与诊断:

      当真叶展开达14~15片叶时,在下部叶片沿主叶脉出现点线状退色小斑点。随着病情进展,叶柄附近的病斑相连接,除了叶脉之外均褐变。为害严重时,症状依序向上部叶片蔓延。 


    病原病毒的性质:

    发生条件与对策:




        褐色小斑病


       典型症状:沿主叶脉形成黄褐色不规则病斑。


     

     




  • 中国植物医院网站事业部

    关心农业  服务农业  忠诚农业

    主办单位:蓝青农业科技中心(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员单位)

    连云港市百灵植物保护服务有限公司

    技术中心电话:13225202008  客服中心电话:15051158468  电话传真:051887677806

    苏ICP备09045152号-1





    净化网络环境,遵守国家法律。空间服务商-诺凡科技wangzhan8.com技术支持-投诉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