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生青枯病最新防治技术

一、分布与危害 花生青枯病主要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福建、江西、四川、贵州I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苏和安徽等地,尤以南方各省、自治区发病严重。随着病区的扩大,山东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等地也有发生,且部分地区发病逐渐严重。花生感病后常全株死亡,损失严重,一般发病率为10%~20%,严重的达50%以上,甚至绝产失收。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动,复种指数增加,旱地轮作年限缩短,青枯病害有逐渐发展的趋势。花生青枯病的寄主有40科200多种植物,最常见的有花生、番茄、烟草、马铃薯、茄子、辣椒、芝麻、蓖麻、向日葵、萝卜、菜豆、田菁、香蕉、藿香、木麻黄等,也能侵染桑、聚合草、油橄榄及刺苋菜、白花草、鬼针草、黏头芒、龙葵、曼陀罗、灯龙果等杂草。 二、症状 花生青枯病在花生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,花期达到发病高峰。病株最初表现萎蔫,早上延迟开叶,午后提前合叶。通常是主茎顶梢第一、第二片叶首先表现症状,1~2 d后,全株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,叶色暗淡,呈绿色,故称“青枯”。病株主根尖端呈褐色湿腐状,根瘤墨绿色。纵切根茎部,初期导管变浅褐色,后期变黑褐色。横切病部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深褐色,在湿润条件下,常见浑浊白色的细菌黏液渗出。病株上的果柄、荚果呈黑褐色湿腐状。 三、病原 花生青枯病病原菌近年来命名为Ralstonia.solanacearum。病菌短杆状,两端钝圆形,大小(0.9~2)μ m×(0.5~0.8)μm,无芽孢和荚膜,极生鞭毛1~4根。格兰氏阴性,菌体内有聚一羟基丁酸盐的蓝黑色颗粒。在马铃薯洋菜培养基上,菌落乳白色,近圆形,光滑,稍突起,有荧光反应,直径2~5 mm;培养7~10 d后,菌落渐变褐色,培养基也变成黑褐色。这是病菌分泌的水溶性色素所致。在牛肉汁培养基上,菌落乳白变褐色,微透光,光滑,边缘整齐,微凸起。在牛肉汁培养液中,使培养液浑浊,不生沉淀。青枯病菌有致病型和非致病型两类。在TTC培养基上,致病型菌落较大,圆形或不整形,中心粉红色,边缘乳白色;无致病型菌落较小,圆形,深红色。致病型青枯菌无鞭毛,菌体有明显的黏质层;非致病型的菌体有1~4根极生鞭毛,菌体无明显的黏质层。 青枯病菌对阿拉伯糖、半乳糖、葡萄糖、木糖、蔗糖、麦芽糖、乳糖、山梨糖、甘油、肌醇、甘露醇、卫矛醇、甘露糖苷等都能发酵产酸,但不产气,对糊精和水杨苷无作用,不产酸和气;能使硝酸盐还原产生氨,不产生硫化氢,不产生吲哚;不水解淀粉,能液化明胶;使石蕊牛乳变深蓝色,并有缓慢的胨化作用;甲基红和甲基乙酸、甲醇试验反应为阳性。 Hayward将青枯菌对三糖三醇的生化反应分为5个生物型。侵染花生的青枯菌有生物型工、Ⅲ、Ⅳ,其中生物型I在美国东南部,我国花生青枯菌为生物型Ⅲ和Ⅳ。生物型与致病型目前尚未见相关性。根据青枯菌侵染不同寄主的反应,分为5个小种,花生青枯菌属于1号和3号小种。我国将从各地收集的36个花生青枯病菌菌株接种到6个花生鉴别品种上,明显表现出南方菌株比北方菌株的致病力强。按其在鉴别品种上的致病表现,此36个青枯菌株可划分为7个致病型,其中致病型Ⅱ和V占优势。 病原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8~33℃,生长温度为10~40℃;致死温度为52~54℃,10 min。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6~8,pH5以下生长微弱,在pH4时死亡。适应的含盐量为0.1%~0.5%,含盐量达1%时,生长受到抑制。 此菌怕阳光,不耐干燥;在干燥条件下10 min就死亡。病株曝晒2 d,病菌全部死亡。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,青枯病菌的致病力特别容易丧失。一般培养3 d后,致病力即减弱,培养20 d以上,接种不再发病、菌种移植次数增多,致病力下降。每2 d转管一次,菌种移植5次以内致病率在70%以上;移植10次致病率只有30%~50%,移植20次后,基本上丧失致病力。此菌在土壤中能存活1~8年。 四、侵染循环 青枯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,成为侵染的主要来源。病菌从寄主植物的根部、茎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,然后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。病菌在维管束内蔓延,并能侵入皮层和髓部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。由于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分解细胞间的中胶层,致使细胞腐烂。病根、病茎腐烂以后,细菌散布土壤内,借流水、人畜、农具、昆虫等传播。未经高温沤制的病残株、带病杂草、病株作饲料的牲畜粪便,以及带病菌的土杂肥,都是传染来源之一。 五、发病因素 (一)气候 青枯病菌是一种喜温的细菌。当旬均温稳定在20℃以上,5 cm土温稳定在25℃以上6~8 d,病害即开始发生;当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5℃以上,旬平均土温(5 cm)达到30℃时,发病进入盛期。在温度因素中,土温对病害发展有着更直接的影响,土温高发病迅速。发病盛期北方花生产区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,中部产区在6月,南方春植花生在5~6月,秋植花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。各地花生生育期的温度一般均适于病害的发生。降雨日数及降雨量的多少对病害影响很大。时晴时雨、雨后骤晴有利于病害流行。 (二)土壤类型 凡保水、保肥力差,有机质含量低的瘠薄土壤,如由片麻岩、片岩、板岩风化后并在流水的冲刷和分选形成的砂泥土、麻骨土,土层瘠薄,土壤颗粒大,孔隙多,通气性强,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,适合好气性青枯细菌生长繁殖,此类土壤有利发病;土质疏松、排水良好、有机质含量高的砂质壤土、鱼鳞细土、黄壤土、湖泥土等发病较轻,甚至不发病。以上各种类型土壤在人工接种青枯菌的条件下,发病率均可达80%以上,但对不适宜发病韵土壤,病菌的侵染只限于当年种植的植株。 (三)土壤含菌量 。 据湖北调查,新垦地种植花生,青枯病极少发生,但随着附近病土的扩散和流水的传入,发病率随着连作年限延长而增长。连作2~3年,点片发生;继续连作,每年的病害增长率为10%~30%,并在3~4年内,发病率达到70%以上。近年湖北东部花生新区病害日趋严重,与大面积花生连作有直接关系。 (四)品种 国内对4 600多份花生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青枯病鉴定。在现有栽培花生品种中,尚未见免疫的品种;但品种之间,抗病性差异明显。已鉴定出抗青枯病品种85份,80%为龙生型材料,普通型和多粒型的抗病材料极少。同一类型品种中,病害发生程度也不同。例如原在湖北省红安县大面积种植的珍。珠豆型品种红梅早,发病率一般达60%~70%,而协抗青、台山三粒肉发病率却不超过20%。因此,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,是病害迅速发生和扩大蔓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,若种植抗病品种,能控制青枯病的发生。 (五)耕作制度 花生青枯病是土传病害,其耕作制度对花生青枯病流行影响较大。花生新种植区或新垦地,青枯病极少发生。但经多年连作,病菌不断积累,发病日益严重,甚至全部失收。旱坡地轮作年限越长,发病越轻。发病率在50%以上的重病地,要经5~6年的轮作,病害才能逐渐减轻;而发病率10%以下的轻病地,轮作1~2年就能抑制病害的发展。花生与水稻轮作,青枯病发生很少,发病率仅1%~5%,或不发病。据湖北花生产区调查,即使重病田(发病率在50%以上),水旱轮作一年,可以减轻病害40%~60%;水旱轮作两年以上可以减轻病害70%以上或完全不发病。 (六)肥料 施化肥和有机质肥可减轻发病。一些地区农民总结出施用尿素作种肥或多施石灰、茶子饼肥、草木灰、塘泥等有减轻发病效果。一般肥地比瘦地病轻。 ‘ 六、防治方法 花生青枯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合理轮作为基础,种植抗病品种为主,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。 (一)合理轮作 在有水源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,可减少或消灭菌源。南方花生产区由于实行水旱轮作,采用“花生一水稻一水稻”和“水稻一水稻一花生”的耕作制度,防治花生青枯病取得了显著效果。在水源条件较差的旱坡病地应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。轻病地实行1~3年轮作,并注意避免流水传播。轮作的作物南方以甘蔗最好,轮作2年,发病率可以减轻到1%以下,其次是甘薯和十字花科作物;北方以甘薯、玉米、高梁和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轮作,防病效果较好。 (二)加强栽培管理 旱坡病地通过深耕、深翻、平整土地、开沟作畦、排除积水、增施尿素、石灰和有机肥料,改良土壤结构、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力等措施,可以造成不利于病菌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,且增强植株抗病能力,减轻发病。 (三)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。我国利用协抗青、台山三粒肉为抗源进行抗病育种,培育出一批新的抗病优良花生品种,如鄂花5号、中花2号、粤油92、粤油256、桂油28、鲁花3号、丰花1号花育16等品种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这些品种在病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对病害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,近年来我省新育的一些品种对青枯病抗性较好,比如,高产、中抗的泉花10号;丰产、高抗的泉花646等。
(四)化学防治
花生齐苗期用50%二氯异氰尿酸1500倍,或高锰酸钾3000倍,或 80%乙蒜素3000倍灌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