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一、分布与危害 花生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真菌病害,最初始于南美洲和中美洲局部地区,后蔓延世界各地。1970年以来,花生锈病在我国的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福建、四川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辽宁等省、自治区相继发生,尤以南方各产区发病严重。在广东,春、秋植花生受害均重,福建、江西则以秋花生发病较多,湖北、山东等地的夏花生锈病日渐严重。 花生发生锈病后,植株提早落叶、早熟。发病愈早,损失愈重。发病后,一般减产15%,重病年减产50%左右。该病除对产量影响外,出仁率和出油率也显著下降。花生锈菌除侵染花生外,尚未发现其他寄主。 二、症 状 花生锈病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,但以结荚期后发病严重。病菌主要侵染花生叶片,亦可危害叶柄、托叶、茎杆、果柄和荚果。叶片的背面初生针头大疹状白斑,叶面呈现黄色小点,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,圆形,随着病斑扩大,病部突起呈黄褐色,表皮破裂,露出铁锈色的粉末,即夏孢子堆和夏孢子,病斑周围有一狭窄的黄晕。夏孢子堆直径0.3~0.6mm。一般底叶首先发病,然后向顶部叶片扩展;叶片密布夏孢子堆后,很快变黄枯干。病株较矮小,形成发病中心,提早落叶枯死。收获时果柄易断、落果;严重发病田后期,叶、茎杆干枯,呈火灼状;托叶上的夏孢子堆稍大,叶柄、茎和果柄上的夏孢子堆椭圆形,长1~2 mm;果壳上的夏孢子堆圆形或不规则形,直径1~2 mm,但夏孢子数量较少。 三、病 原 花生锈病病原菌Puccinia arachidis Speg.属担子菌纲柄锈菌科双孢锈菌目。在我国花生病株上只产生夏孢子,至今未见冬孢子。夏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,大小为(22~27)μm×(22~34) μm,橙黄色,表面有微刺,孢子的中轴两侧各有一个发芽孔。夏孢子的萌发受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氧离子浓度的影响。夏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l~33℃,最适温度为25~28℃。夏孢子致死温度湿热为50℃,10 min;但干热60℃,10 min仍不失去生活力。夏孢子在广东夏季室温条件下,能存活16~29 d;冬、春季温度较低时,存活长达120~150 d;在5℃的条件下,存活约一年;在一24℃低温条件下能存活3~6个月。夏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,在不接触水滴的情况下,即使达到饱和的湿度,也不会发芽。光照对夏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。黑暗条件下夏孢子发芽良好,在强烈阳光照射下,即使温度、湿度适宜,也不会萌发。在pH4~12的范围内,夏孢子发芽正常,pH4以下时,发芽率显著下降,芽管缩短。在嫌氧时,夏孢子发芽受抑制,而缺氧时则不能发芽。 大多数夏孢子萌发只产生一个芽管,极少数能产生2个芽管。新鲜夏孢子在22℃的水滴中经1 h开始发芽。在24.5~26℃温度条件下,7 h后产生附着胞;在22℃时,15 h后产生侵染丝。 在25~28℃温度范围内,夏孢子潜育期为6 d左右;在20℃恒温下,潜育期为13 d;25℃和30℃时为8 d。 四、侵染循环 花生锈病病菌仅危害花生。在我国南方气温较高,一年四季病菌均可在花生上繁殖,据广东农业科学院研究,在当地存在着本地菌源和外地菌源,夏孢子可在春、夏、秋、冬不同播种期花生病株上辗转传播;也可在秋花生落粒自生苗上安全越冬直至春花生出苗后侵染春花生;室内外贮存的病株经120~150 d后,病株上的夏孢子仍有侵染力;秋花生带病荚果经室内贮存至翌年3月份,荚果上的夏孢子也能侵染花生,通过以上四种途径夏孢子完成整个侵染循环。而我国北方花生锈病的初次侵染源尚待进一步研究。 五、发病因素 花生锈病的发生流行与菌源的数量、气候条件、品种的抗病性等有关。在无高抗品种的情况下,前两者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。 (一)越冬菌量的多少影响第二年发病严重度 在广东秋花生落粒自生苗很普遍,一般发病株率为3%~5%,严重的达30%~40%;叶片上的夏孢子堆多的达上百个,直接影响冬花生、早播春花生的发病严重度,继而影响当年锈病的流行。因此,越冬菌量大,第二年锈病的发生可能严重;否则,可能较轻。 (二)雨量和雾露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 春、秋植花生,温度基本上在适宜范围内,故影响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雨水和雾露。 春花生5、6月份月平均降雨量在200~300 mm以上,降雨日数多,锈病就可能流行。秋花生在9月份多雨的情况下则发病早而严重,10月份后进入少雨季节,但如有大雾、重露,锈病仍发生严重。 (三)播种期与流行的关系 根据花生锈病病菌发病的温、湿度,春花生早播病轻,晚播病重;秋花生则早播病重,晚播病轻。.广东湛江地区,舂花生“大寒”至“雨水”播种的比“凉蛰”至“清明”播种的增产46%~60%;秋花生“立秋”至“处暑”播的比“小暑”至“大暑”播的增产23%~49%。 (四)品种对发病的影响 ’ 我国在1985~1995年对花生种质资源抗花生锈病进行了鉴定,共鉴定5 700份,其抗病性差异表现明显。鉴定结果无免疫资源,筛选出高抗锈病种质92份,中抗种质188份,这些抗病种质中,大部分是国外品种。国内抗病资源多为龙生型,而珍珠豆型和普通型较少,多粒型和中间型都无抗源。国外种质P1298115、P1315608、P1259747等引入中国后表现出很好的抗性,可利用作抗病亲本。 六、防治方法 (一)选育和种植抗病、耐病品种 种植抗(耐)病高产品种如粤油551、汕油3号、中花17、汕油523等。今后尚需加强抗病育种工作。 (二)栽培措施 改良土壤;少施氮肥,增施磷肥;高畦深沟,降低田间湿度;因地制宜调节播种期。 (三)减少菌源 秋花生收后,清除落粒自生苗1~2次;秋花生病株堆沤肥,室内病株在春播前用完。 (四)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喷药保护。在开花始期检查早播、低湿地,当发病株率达15%~30%或近地面1~2片叶有2~3个病斑时即要进行喷药。每公顷喷药量900~1 125 L。可用75%百菌清600倍液,也可用联苯三唑醇1 000倍液,或20%己唑醇2000倍、50%烯唑醇3000倍,或20%三唑酮(Bayleton25wp)乳油450~600 ml,兑水750 L,残效期可达40~50 d,全生育期只需喷1~2次即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,是目前值得推广的药剂。
|